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辽宁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展“聚焦榜样力量,弘扬革命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1年08月13日 23:03  点击:[]

2021年8月2日辽宁工业大学三下乡卓凡团队由于疫情原因通过视频方式,线上线下共同奔赴沈阳市辽中区茨荣街的谢荣策烈士的陵园。

今年我在酷热中迎来了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个暑假,作为一个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所以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种信念,我加入了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像是一卷画卷,在历史的长河里,党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创新、每一次尝试都被化作画卷中的点点绚丽,勾勤出一幅巨丽雄浑的岁月巨作。忆往昔峥嵘岁月,我们伟大的党来到她的一百周岁。我们团队进行参观了谢荣策烈士陵园,寻找先辈们的足迹,感受过去的那段光辉且又不平凡的岁月。短短一天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参观了谢荣策革命烈士陵园。这次活动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切身感受了爱国主义将士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身临其境的体会了当年峥嵘岁月以及运筹帷幄的伟人风范,感悟着革命圣地给我们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


图为谢荣策烈士陵园远景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璐 供图


当我到达谢荣策烈士陵园时,我感受到了庄严肃穆的气氛,高耸的拱门映入眼帘,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小英雄谢荣策烈士的雕像矗立在陵园中央,不禁觉得他无比伟大,小小年纪却有如此的舍身报国的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所称赞的。进入展馆内我看到了谢荣策烈士的光荣事迹,让我无比惊叹,他的作为无疑是对当时革命胜利的一个促进,激起了当地的革命精神,弘扬了英雄气概。

 


图为队员观看谢荣策烈士的事迹的进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璐 供图

 

我进入了进入烈士纪念馆,看到了他16年来辛酸历程,深刻体悟后,不禁让人泪目。小小年纪,心中却承载着远大的理想与报复。

 


图为谢荣策英勇牺牲现场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若彤 供图

 

我看到这个画面时心中很是波澜,谢荣策义昂起头、神色自若、步履坚定地登上广场中的一个小土台上。尚其悦骑着马来到荣策面前说:“怎么样,谢团长,你不怕死吗?”谢荣策慷慨激昂地说:“怕死就不参加儿童团!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打回来,共产党一定会给我报仇!”敌人无计可施,凶残地下了毒手,罪恶的子弹打响了,年仅16岁的谢荣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是多么伟大的人啊,也让我自愧不如,现在我其实比他的年龄还大,但我却没有如此的胸襟和气概,我要向他好好学习,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做自己应尽的职责!

 


图为小英雄谢荣策的遗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若彤 供图


展馆内展示着小英雄谢荣策生前的遗物。每一份展品,都在向人们默默地讲述感人的故事,展现着在艰难的革命时期,尚且还有如此廉洁自律之人,我们理应如此。文物资料,生动详实的图片、栩栩如生的模型、珍贵的历史文物诠释着初心不改,让我不由地忆及中国历的革命先烈们为了伟大的祖国、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国家的富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断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设中国和发展中国。回顾革命历史,更要牢记历史。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应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历练自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不怕苦不怕累,积极主动学习党章党规,做一名合格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科学技术创新的巨大动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踏实的学习品格,以优异的成绩回馈自己。

我不仅参观了谢荣策烈士陵园,更圆了自己的红色梦想,谢荣策烈士陵园与那段红色历史有关。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感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给我的这次参观学习的机会,让我更加深刻的领会到新中国的诞生源于无数仁人志士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仰,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战斗而换来的人民幸福和平的美好生活。我从中获取了很多人生启迪,吸取了宝贵的知识,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革命先驱崇高革命精神的落实到实处,贯穿在学习生活当中。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我会尽力宣扬红色的革命传统,让我身边人知道。了解这段历史,让他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永久动力。铭记历史,牢固树立新时期的革命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杨若彤)

一审编辑姜心玉